7#樓封頂之后,在加裝電梯時發現電梯無法安裝,觀測數據顯示,樓體沉降不穩定,且沉降速率很大,有不均勻沉降的情況。7#樓累計最大沉降量121.13mm,最大平均沉降速率為西北角0.48mm/d。從沉降觀測曲線分析房屋整體沉降無收斂趨勢。房屋整體向西側、北側發生傾斜,向西最大傾斜率3.5‰,數值已超過了國家建筑設計允許值,情況十分危急。開發商負責人聯系到我司,并與我司李今保董事長帶領的專家團隊就問題原因、地基基礎加固與糾偏方案進行探討,希望在短時間內制止不均勻沉降、扶正樓體。
我司對工程勘察資料和觀測數據進行嚴密分析后,找到了發生不均勻沉降的幾個主要原因:
1、該工程所在地土質屬于中風化砂巖,屬軟巖,遇水易化崩解。
2、原設計樁施工進入中風化持力層,需要穿透較厚巖層,而該工程施工工藝采用的是錘擊法施工,采用普通錘擊沉樁未采取其他措施,難以滿足設計要求。
3、后經補充勘探,發現持力層為斜坡,且傾斜角度達到27度,與原勘探報告不符。從施工記錄上發現有大量的樁長遠遠超過中風化持力層,而實際情況為因持力層的斜坡問題導致樁尖局部應力超大,已使樁尖破碎,喪失其承載力。
針對該工程的實際狀況,經過反復測量與計算,為了能在短時間內以最低影響解決沉降及傾斜問題,我司利用“高層糾偏的靜壓錨桿樁和斷樁托換支撐裝置及監控”專利技術,制定了耗時短、低影響、無干擾、零污染的問題解決方案。派往現場的技術團隊僅用60天時間,便達到了地基穩固、制止沉降、樓體扶正的效果,最終經相關部門驗收,糾傾后建筑物的傾斜率僅為千分之0.5、沉降速率小于0.04mm/天,達到穩定狀態,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工程質量驗收標準。
1、“大噸位錨桿靜壓樁”+“注漿法”解決持力層斜坡問題
新增大噸位錨桿靜壓鋼管樁+注漿法,對基礎進行部分托換,在鋼管內采用壓力注漿法注入摻有高滲透外加劑+水玻璃+高強度水泥的混合注漿材料,解決樁端下持力層為斜坡問題,提高其樁端承載力。
本工程采用截樁迫降法對本建筑物進行建筑物整體糾傾。在建筑物東側、南側分批對稱截樁,使樁的合力重心向東、南側偏移,從而使建筑物東、南側剩余樁的荷載逐漸增大,當剩余樁頂荷載超過其承載力時將發生沉降變形,導致建筑物東、南側沉降,最終達到糾偏的目的。
利用該技術極大提高了截斷樁恢復后的承載能力,且具有可重復利用,施工工期短等特點。
預應力封樁裝置能夠有效的將錨桿樁抗力傳遞到建筑本體結構上,實現原有樁和新加樁共同受力。
傾斜建筑物的全周期過程監控和實時反饋是保障建筑物糾偏順利完成的重要手段。該監控平臺從傾斜建筑物的原始數據采集到建筑物糾偏完成后結構內力的二次調整分布,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監控,為設計、施工人員提供決策依據,及時調整施工方案及施工速率,高效率的保證糾偏工程的安全可靠,同時極大地節約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