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武定橋是秦淮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位于南京市秦淮區長樂路,緊鄰夫子廟歷史文化街區,是南京秦淮地區創造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綜合反映了該地區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水利、選址、交通、經濟、技術、文化、審美各個方面的發展水平,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及較高的科學價值,并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武定橋處于南京主城區繁華地段,且長期作為機動車橋梁使用,是南京城市主干道,承擔較大的交通荷載,造成武定橋(文物本體)橋梁受損,拱券石病害較多,且局部嚴重開裂,滲漏水情況較為嚴重。通過對武定橋文物本體上部結構計算分析,武定橋已無法滿足當前城市交通的承載要求。
鑒于橋梁損傷情況和承載能力情況,我司專家團隊結合前期橋梁檢測結果,充分分析石拱橋存在的相關病害情況、石拱橋現狀及場地條件,綜合考慮文物保護的要求、安全可靠等因素,最終確定了武定橋加固設計及施工方案。
關鍵技術:
1、地基基礎加固
采用袖閥管注漿工藝施工,通過較大的壓力將漿液注(壓)入巖土層中,注漿芯管上下的阻塞器可實現分段分層注漿。在全程注漿的施工過程中,我司采用創新專利技術,針對不同的土層采用針對性的注漿壓力,使得松散的地層和較密實的地層均實現預期的注漿加固效果,避免了常規注漿工藝在松散地層和較密實地層同時存在時,松散地層注漿量大、較密實地層注不進漿的現象的發生。
2、橋身上部結構加固
為保證文物本體上部橋身結構的穩定性,在上部橋身結構維護修繕施工前,在原有石拱券下增設臨時滿堂鋼結構支撐體系,并采用實時動態監測系統,對文物本體上部結構在維護修繕過程中的受力狀態和空間狀態進行實時監測,并根據監測結果實時動態調整鋼結構支撐體系的控制參數,確保文物本體的安全穩定,同時保證橋身結構與拱腳基礎不發生相對位移差與沉降差。采用臨時鋼結構支撐體系加固后的文物本體極限承載力和剛度大大提高,同時臨時鋼結構支撐體系施工周期短、施工工藝簡單,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經濟可行性。
臨時鋼結構支撐體系完成后,靜力拆除原有路面鋪裝層,分層分區對原有石拱券上部填料開挖至拱背,新增錨固連接措施,綁扎鋼筋澆筑新的鋼筋混凝土拱套,新增混凝土拱套與原有石拱券共同受力,承擔上部荷載。新增混凝土拱套養護完成后回填輕集料混凝土,降低拱券上部荷載。
3、橋體病害處理及清洗修復
遵循文物保護“最小干預”原則,針對出現拱券表面嚴重析白、滲水、砌縫開裂、拱券石開裂等問題,我司采用低壓灌注 KL-80 水硬性無機膠凝灌注材料進行裂隙填充,所有裂隙填充完成后采用 KL-80無機膠凝修復材料勾縫處理。同時針對武定橋文物本體表面污染物,采用不殘留的常規溶劑材料進行深度清洗,能有效清除表面污染物和文物材質空隙中的深層污染物,不傷害文物本體,且根據實際施工情況進行調整,最大程度保護文物本體的原始現狀。
施工保障:
由于建造年代久遠,武定橋設計及施工資料嚴重缺失,且工期緊張,工作內容繁雜,給項目推進帶來諸多難點。李今保董事長率領技術團隊克服種種困難,協調各方通過多渠道搜集相關資料、多次召開專家研討會、反復現場踏勘,陸續完成了歷史資料調研、現場檢測、計算分析、有限元建模分析及設計方案調整等工作,為武定橋加固維修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確保項目穩步推進。
施工期間正值連續高溫天氣,在公司嚴密科學的組織和安排之下,在確保施工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全體人員克服困難,堅守施工現場,抓緊時間加快推進施工進度,確保項目按時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