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934年9月,與金陵大學一墻之隔的日本駐華公使館豎起了一根鋼架式旗桿,與金陵大學北大樓齊高。金陵大學師生們每天抬頭都要看到刺眼的太陽旗,感到非常氣憤。10月初,金陵大學三十多位學生發出倡議,要豎立一根高出北大樓的旗桿,以示中國人民不可侮的精神。倡議一發出,立即得到廣大師生的響應。金陵大學及附中師生員工、校友紛紛捐款。1935年8月,耗資1700元的鋼管式旗桿在學校禮拜堂南側落成,旗桿高四十余米,高高飄揚的國旗超出北大樓三米多,也超出了與之毗鄰的太陽旗。1964年,南京大學因在禮拜堂南側興建教學樓,故將旗桿遷移至學校大操場南側。如今這根旗桿保存完好,它已成為南京人民反帝愛國的重要見證物。并于2014年7月1日評定為鼓樓區不可移動文物。項目現狀:
1、根據現行《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旗桿的安全性等級整體評定為Dsu級,安全性嚴重不符合本標準對Asu級的規定,嚴重影響整體承裁;
2、鑒于旗桿處于非常危險狀態,隨時可能出現脫落甚至倒塌的可能,建議及時對旗桿進行全面加固和耐久性維護,在加固完成完成前應設置安全防護,防止行人靠近。為保證旗桿后續使用安全,擬對其進行修繕加固處理。
旗桿修復過程:
我司接手項目后,采取重塑基礎、本體加固、原結構內外部阻銹等方式,在不破壞旗桿本體結構的前提下,重現其原本樣貌。
旗桿本體高度達35.6m左右,為方便精準檢測及結構加固,采用落地腳手架環繞搭設,腳手架本體采用12道直徑15mm鋼索斜拉加固,保證文物本體及施工人員安全。
腳手架搭設完畢后,從旗桿頂自上而下采用內窺鏡對結構內部進行更精準探查,在對結構加固前徹底排除所有隱患;
為克服本體結構脆弱、難施工等技術難題,創新使用了質量輕,強度高的復合纖維材料,由內向外的解決旗桿原結構高度過高難加固的問題,且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文物原本外貌。